"你成功了!"他看到典籍,惊喜万分。
林夏虚弱地点头,递上那卷玉简:"这是...九鼎之心的秘密...邪神不是被我们消灭了,只是被九鼎镇压...纣王解开了部分封印..."
沈墨翻阅玉简,脸色越来越凝重:"原来如此...夏桀、巫咸、纣王...都是同一邪神的不同宿主。它每隔几百年就试图复活..."
远处,朝歌方向火光冲天,喊杀声隐约可闻。周军显然已经发起总攻。
"牧野之战开始了。"沈墨沉声道,"我们该怎么做?"
林夏望向战火:"按原计划,尽可能多救平民。然后..."她抚摸典籍,"把这些带到安全地方,等待新时代的到来。"
"那邪神呢?"
林夏展开玉简最后部分:"九鼎之心记载,当商周更替完成,新的礼乐制度建立,邪神自会再次被镇压。这是...天道循环。"
二人相视无言,随即行动起来。沈墨带着典籍前往预先找好的隐秘山洞;林夏则用医术救治沿途难民。他们目睹了商军的溃败,纣王在鹿台自焚,妲己被处决...
一个月后,周武王在朝歌举行登基大典。林夏和沈墨站在远处山头,看着飘扬的周旗。
"我们失败了。"沈墨叹息,"没能挽救商朝。"
林夏却摇头:"不,我们成功了。这些典籍保住了商文明的火种;我们救下的平民会传承商人的技艺;而且..."她指向玉简,"邪神再次被镇压,天下将迎来新的太平。"
沈墨握住她的手:"接下来去哪?"
林夏微笑:"先回终南山休整。然后..."她望向西方,"周朝建立后,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呢。"
夕阳下,二人的身影渐渐远去,只留下身后渐熄的战火,和即将开启的新时代。
昆仑镜悬浮在晨曦中,镜面映出终南山巅的云海。林夏盘坐在青石上,双手结印,引导体内真气与镜中景象共鸣。距离商周更替已过去三年,她和沈墨一直在此休整,消化那场惊天巨变带来的冲击。
"看。"林夏轻唤一声,手指轻点镜面。
沈墨放下擦拭到一半的轩辕剑,走到她身旁。镜中不再是终南山的倒影,而是一幅繁忙景象——成千上万的工匠正在洛水之滨修建一座新城,规模远超寻常;高台上,一位气度雍容的中年男子正在指导乐师调试编钟。
"周公旦。"沈墨一眼认出,"他在建洛邑?"
林夏点头:"历史上称为成周,将成为周朝的东都。看那边——"她调整镜面角度,"那些青铜器上的纹饰,融合了商周两族的风格。"
镜中浮现的青铜鼎既保留了商代的威严厚重,又增添了周人的简洁线条,饕餮纹与凤鸟纹和谐共存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周公正在主持一套复杂礼仪的演练,举手投足间尽显庄严与和谐。
"制礼作乐..."林夏眼中闪烁着兴奋,"华夏文明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!"
沈墨若有所思:"商周更替不仅是王朝更迭,更是文明气质的转变。周公要将商人的鬼神文化,转化为周人的礼乐文明。"
昆仑镜突然震动,镜面浮现四个古朴篆字:"礼定乾坤"。
二人对视一眼,心意相通。林夏收起宝镜:"我们得去洛邑。"
三日后,洛邑城外。与朝歌的奢靡压抑不同,这座正在崛起的新城充满朝气。工匠们边劳作边歌唱;来自各诸侯国的使者络绎不绝;甚至能看到商遗民与周人并肩工作的场景。
林夏扮作来自齐国的乐师,沈墨则伪装成她的护卫。凭借精湛的琴艺,林夏很快获得进入明堂观摩的机会。明堂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核心场所,每日都有新设计的礼仪在此演练。
"看那些青铜器。"林夏小声对沈墨说,"形制虽新,铸造技术明显传承自商朝。"
沈墨点头:"我打听到,周公重用了不少商朝遗民中的工匠和学者。看来他并非要彻底毁灭商文明,而是..."
"兼容并蓄,创造新文明。"林夏接过话头,眼中满是钦佩。
高台上,周公正在指导乐师调整一首新谱写的雅乐。他约莫五十岁年纪,面容严肃却不失温和,眉宇间透着超越时代的智慧。林夏注意到,他对待每一位乐师——无论贵族还是平民——都一视同仁。
"礼之用,和为贵。"周公对众人说道,"乐者,天地之和也。商乐过奢,失之淫逸;我将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制中和之音。"
林夏心中一震。这不正是她和沈墨一直在做的吗?在历史变革中,不是简单地支持一方消灭另一方,而是努力保存文明精华,促成和平过渡。
演练结束后,林夏鼓起勇气上前行礼:"周公,小女子有一曲,或可参酌。"
周公略显惊讶,但并未因她是女子而轻视:"请奏。"
林夏取琴弹奏,将记忆中的商朝祭祀乐与周人战歌融合,创作出一段既庄严又激昂的旋律。曲终,全场寂静。
"妙哉!"周公击节赞叹,"此曲兼有商之厚重与周之刚健,恰如当今大势。未知师从何人?"
"家师乃商朝乐官,后隐居东海。"林夏谨慎回答。
周公若有所思:"商之礼乐,确有可取之处。姑娘可愿留在此处,参与制乐?"
这正是林夏所求。从此,她以乐师身份留在明堂,参与礼乐创作;沈墨则凭借过人武艺,被任命为礼器护卫统领。二人得以近距离见证这一华夏文明的重要转折。
三月后,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初步成形。从冠婚丧祭到朝聘会盟,每种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和乐曲。林夏惊讶地发现,其中不少内容与她记忆中的《周礼》记载高度吻合。
"原来《周礼》真有其本..."夜深人静时,她向沈墨感叹,"亲眼见证历史成为典籍,这种感觉太奇妙了。"
沈墨正在擦拭一套新铸的青铜剑:"不止礼乐。你看这剑——形制是周的,但合金配方明显来自商朝工匠。周公的智慧,正在于不因政权更迭而否定前朝一切。"
林夏取出昆仑镜,镜面显示出洛邑未来的景象——一座宏伟都城,四方诸侯来朝,礼乐声传遍街巷。"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守护的。"她轻声道,"不是某个王朝,而是文明本身。"
就在二人交谈时,急促的敲门声响起。开门一看,是沈墨的副将,面色惊慌:"大人,不好了!管叔、蔡叔勾结武庚,在东方反了!"
"三监之乱!"林夏脱口而出历史名词。
沈墨立刻披甲佩剑:"我得去向周公请命。这场叛乱必须尽快平定,否则新生的礼乐文明将毁于一旦。"
林夏知道历史的走向——周公将东征三年,平定叛乱。但过程远比史书记载的残酷。她拉住沈墨:"我随你一起去。战场上需要医者。"
沈墨想拒绝,但看到她坚定的眼神,最终点头:"准备些药材,尤其是治疗刀剑伤和瘟疫的。"
周公连夜召集众臣。与平日的儒雅不同,此刻的他全副武装,眉宇间杀气凛然。
"武庚负恩,勾结三监,妄图复商。"周公声音沉痛却坚定,"我不得不再次挥师东征。此番平叛,非为一己之私,乃为天下苍生!"
林夏被安排在后勤队伍,负责救治伤员;沈墨则作为前锋将领随军出征。临行前夜,二人在营帐中仔细研究地图。
"叛军主力应在殷商故地。"沈墨指着地图,"但东南沿海的夷族也可能趁机作乱。"
林夏想起什么,取出一个小瓶:"这是用昆仑山雪莲配制的药丸,能解百毒。战场上小心暗箭..."
沈墨收起药瓶,突然紧紧抱住她:"这次不比往常。战场上刀剑无眼,你若..."
"我会平安。"林夏回抱他,"你也是。记住,我们还要一起看礼乐文明开花结果呢。"
大军开拔那日,洛邑百姓夹道相送。林夏随医疗队走在后方,看到路边不少商遗民神情复杂——他们既感激周公的包容政策,又难免对武庚的复国号召有所触动。
东征之路漫长而艰苦。首战在殷商故地展开,沈墨率领的前锋部队遭遇武庚亲军。战场上,曾经的商周之分已模糊不清——周公麾下有不少商遗民将士,而叛军中也不乏不满三监暴政的周人。
林夏在后方营地忙碌不堪。第一批伤员送来时,她几乎窒息——断肢残躯,哀嚎遍地。但她很快镇定下来,指挥医者们按伤情轻重分类救治。
"这位是周军士兵,先救他!"一个医者喊道。
林夏却转向旁边呻吟的商遗民伤兵:"按伤情,他更危急。先救他。"
"可他是叛军..."
"在我这里,只有伤员,没有敌我。"林夏的声音不容置疑。
连续三天三夜的救治,林夏几乎不眠不休。当沈墨从前线回来汇报战况时,发现她靠在药柜旁睡着了,手上还沾着血迹。
"武庚败走,管叔被擒。"他轻声对醒来的林夏说,"但我们损失也不小。蔡叔逃往东夷,恐怕会勾结夷族卷土重来。"
林夏为他检查伤势——左臂一道箭伤虽不深,但已开始化脓。她小心地清洗伤口,敷上特制药膏:"东夷善用毒箭,千万小心。"
沈墨握住她的手:"有个消息...我们在武庚营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。"他从怀中取出一块青铜碎片,上面刻着诡异的三眼纹饰。
林夏倒吸一口冷气:"邪神信仰!难怪叛乱来得这么突然..."
"周公已下令彻底清查。任何与邪神有关的祭祀场所都要捣毁。"沈墨神情凝重,"这次叛乱背后,恐怕不单纯是政治复辟。"
接下来的战事更加残酷。蔡叔果然勾结东夷各部,在沿海一带负隅顽抗。夷人熟悉地形,又善用毒箭和陷阱,周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。
一年后,战局终于出现转机。沈墨率领一支奇兵,绕道海上突袭夷人后方;同时周公亲率主力正面强攻。林夏的医疗队已扩大到三百人,在后方建立了完整的救治体系,甚至收治了不少夷人俘虏。
"为什么要救敌人?"年轻的医者不解地问。
林夏为一名夷族伤兵换上药:"这些夷人很多只是被首领胁迫。治好他们,送去见周公,会比杀戮更有效终结仇恨。"
果然,被治愈的夷人俘虏见到周公的仁德,纷纷主动劝降族人。到第二年春天,大部分夷族部落已归顺,蔡叔孤家寡人,最终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。
三年东征,终于以周公全面胜利告终。当大军凯旋回到洛邑时,整座城市沸腾了。成王亲自出城三十里相迎,为周公举行隆重的庆功仪式。
庆功宴上,周公特意将林夏和沈墨安排在上席:"此番大胜,非独武力之功。沈将军用兵如神,林医师仁心济世,皆功不可没。"
林夏趁机进言:"周公,东夷之地多有才艺,若能以礼乐教化,必为周室助力。"
周公欣然采纳:"正合我意。我将派乐师前往东夷,教以雅乐,化干戈为玉帛。"
战后重建工作迅速展开。洛邑规模扩大了一倍,成为名副其实的东都。来自各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学子齐聚明堂,学习新制定的礼乐制度。林夏和沈墨继续留在周公身边,参与这一伟大文明工程。
又过了两年,当成王成年亲政时,周公主动还政,退居臣位。在还政大典上,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正式确立,成为周王朝的治国基石。
"这就是'成康之治'的开端。"大典结束后,林夏对沈墨说,"历史上记载,接下来四十年将是周朝最太平的时期。"
沈墨望向远方:"我们的使命完成了吗?"
林夏取出昆仑镜,镜中显示出洛邑未来的繁荣景象,但突然画面一转——烽火台上,一个君王模样的人在嬉笑着点燃烽火,诸侯们匆忙赶来却发现是场玩笑...
"周幽王...烽火戏诸侯..."林夏声音发紧,"西周的衰败开始了。"
沈墨按住她想调整镜面的手:"不,我们不能再干预了。成康之治已经奠定基础,后世兴衰,自有其道。"
林夏沉思良久,终于点头:"你说得对。我们守护的文明火种已经点燃,接下来该由后人自己书写历史了。"
二人决定告老还乡。临行前,他们将自己编纂的《商周遗文》——记录了两代文明精华的典籍——秘密藏于终南山一处秘境。林夏还特意在太庙的青铜鼎内壁刻下警示之语,但愿后世明君能够察觉。
离开洛邑那日,朝阳初升,礼乐声从明堂传来,庄严而和谐。林夏和沈墨相视一笑,携手走向远方。他们知道,自己守护的不仅是一段历史,更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火种。